我的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集购网客户端

客服服务
交易时间:工作日 9:00-17:00
您好,欢迎来到农产品集购网!

收缩的繁荣 ——1980年代豆油牛市

2017-10-26

0评论

分享给朋友:

投资要点

我们的结论:

第一次豆油牛市(1983-1984):

CBOT豆油期货价格整体涨幅约157%,主要上涨阶段为1983.6-9月和1984年2-5月,涨幅分别约100%和66%,其中1984年5月的最高点也是整个80年代豆油价格最高点。

本次豆油牛市的开启出现在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引起减产的1983年,但是牛市峰值却出现在增产的1984年,可以说是微观层面上减产周期开始了牛市道路,而宏观层面上经济的繁荣则最终成就了牛市的顶峰。

 

第二次豆油牛市(1986-1988):

CBOT豆油期货价格整体涨幅约152%;其中,主要的上涨阶段为1987.9-1988.1和1988.3-6月,涨幅分别为45%和64%。

本次豆油牛市的峰值出现在1988年,这一年适逢强拉尼娜事件、美国大豆大幅减产和经济增速再达阶段性高点,所以可以说本次牛市是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共振的结果。

 

1980年代豆油牛市总结:

198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里根时代,里根经济学所采取的收缩性战略将美国经济重新带入繁荣周期。对于本文所述1980年代豆油的两次牛市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当减产周期遇上宏观经济再次繁荣的结果;减产周期只是开启了牛市的道路,最终成就牛市峰值的还是宏观经济周期。


一、前言

岁月如梭,1972-1974年豆油超级牛市不仅为1970年代的豆油牛市,而且也为整个豆油期货历史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牛市的辉煌也将载入史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超级牛市的光芒渐渐褪去,CBOT豆油期货进入1980年代。这一时期,凯恩斯经济学在美国受到挑战,美国经济迎来了里根时代,为了应对滞涨而采取的收缩战略为美国经济重新带来了繁荣。由此,我们也将开始本次报告的第三个系列《重温豆油牛市系列3:收缩的繁荣——1980年代豆油牛市》。


二、1983-1984年豆油牛市分析

2.1    价格表现和特征

2.1.1  CBOT豆油期货价格表现

1983-1984年期间,CBOT豆油期货连续合约收盘价最低为1983年1月4日的15.99美分/磅,最高点为1984年5月18日的41.07美分/磅,整体涨幅约157%,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时间周期约1.3年(约16个月);主要的上涨阶段集中在1983.6-9月和1984年2-5月,涨幅分别约100%和66%;在这期间,CBOT豆油也出现过深幅回调:1983.9-1984.2期间,CBOT豆油价格跌幅约33%。

 

2.1.2   CBOT豆油期货与CBOT大豆期货比较

从CBOT豆油期货与CBOT大豆期货的比较上看,CBOT大豆期货牛市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均早于CBOT豆油期货:CBOT大豆期货的最低点出现在1982年10月4日的518.25美分/蒲,最高点出现在1983年9月9日的940.75美分/蒲,CBOT大豆期货的整体涨幅约82%,时间周期约11个月。

从价格表现上来看,这一次牛市周期中,CBOT大豆期货牛市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均早于CBOT豆油期货,而且CBOT大豆期货上涨的时间和空间均不及CBOT豆油期货,所以这一轮价格牛市中,CBOT豆油期货和CBOT大豆期货价格周期并不完全重合。

 

2.2    宏观层面:80年代“收缩战略”重新带来繁荣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凯恩斯主义在治理滞胀中的无能无力,各种反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不断兴起,特别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小政府、强调复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里根总统当选,美国经济进入里根经济学时期。1981 -1992年,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任总统任期,分别是罗纳德·里根总统(1981-1988)和乔治·布什总统(1989-1992),由于乔治·布什总统和里根总统均为共和党人,乔治·布什总统又曾是里根总统时期的副总统,而且乔治·布什总统执政之后也基本上继承了里根总统的对内对外政策,所以在里根总统和乔治·布什总统执政的12年期间,可以合并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里根政府一方面放弃了片面倚重凯恩斯主义逆周期的调控政策,另一方面综合采用供应学派、货币学派以及制度学派等政策主张,并将各经济学派的合理实用部分折中综合为里根经济学。其基本要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政策的目标是致力于创造一种长期健康的经济环境,而不应试图熨平经济周期,为此必须大幅减税和财政支出以减少政府干预;第二,工资物价应由市场决定,抛弃用管制工资物价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为此必须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价格稳定;第三,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企业创新力,为此必须放松行业管制以增强经济活力。总体而言,198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进入收缩阶段,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一般物价水平显著下降,经济进入长周期增长,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时期

我们依然通过以下经济指标来描述当时美国的经济情况:GDP、CPI、失业率和利率情况。


2.2.1   经济概述: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时代

1980年代,美国经济共经历了两次衰退,分别是1981.8-1982.11和1990.8-1991.3,这两次衰退都属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而摆脱了1980年代初期的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则进入了二战之后的第二个长增长期:从1982年12月至1990年7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92个月。从1983年至1990年,美国GDP年均增速约4%;在整个增长进程中,除了1984年经济增速大幅上升之外,其余年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上,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总体上是采取谨慎宽松的财政政策,并将宽松政策主要用于生产性减税、加速折旧、研究开发投资等方面;货币政策方面,则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尤其注重对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控制。通过“宽财政、紧货币”的等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增长,又遏制了通货膨胀,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时代。

 

2.2.2   GDP:1984年1季度达到峰值

据世界银行数据,1983年-198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3.638万亿美元增加至4.041万亿美元,从年度增速上看,1983年美国GDP为4.63%,1984年上升至7.26%,如前所述,1984年美国GDP增速也是整个80年代增长最快的一年。

从季度指标上看,1983-1984年美国实际GDP处于“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1983年第一季度实际GDP为1.6%,1984年第一季度实际GDP则上升至8.6%的水平;随后缓慢下降至1984年底的5.6%。

可见,1983年-1984年1季度,美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并于1984年1季度达到峰值。

1983-1984年期间,美国CPI处于下降——上升——下降三部曲:1983.1-1983.7,CPI从3.7%下降至2.5%;1983.7-1984.3月期间,CPI从2.5%上升至4.8%;随后,CPI小幅下降。核心CPI与CPI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趋势,但是核心CPI最高点出现在1984年5月的5.2%。

从分项上看,食品CPI也是在1983年7月至1984年2月期间出现快速上升,从1.2%上升至4.6%;而能源CPI则出现较大波动,呈现出M形:1983.3-1983.5,能源CPI从-1.5%上升至4.8%;1983.5-1983.11,能源CPI从4.8%下降至-0.6%;1983.11-1984.3,能源CPI从-0.6%再度上升至4.5%;1984.3-1984.8,能源CPI从4.5%再度下降至-0.6%。

由此可知,在此期间,美国CPI、食品CPI以及能源CPI快速上升的主要阶段集中在1983.7-1984.3前后。

 

2.2.4  失业率:处于下降趋势

1983-1984年,美国失业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83年1月的10.4%下降至1984年11月的7.2%;从就业人数上来看,在此期间,就业人数也是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1984年1-7月。由此可知,在此期间,美国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就业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经济发展阶段吻合。


2.2.5  利率水平:1983-1984年名义利率大幅上升

1983-1984年期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83年1月,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维持在9%左右;1984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上升至12%左右;随后,联邦基金利率有所下降,1984年底联邦基准利率下降至8%左右。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实际利率来看,1983-1984年,美国实际利率从6.58%上升7.99%;1985年则下降至6.68%。

可见,1983-1984年期间,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均处于上升阶段,其中1984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达到峰值,这与美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关,主要作用仍然是遏制通货膨胀。


2.2.6   小结:收缩战略重新带来繁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1983-1984年期间,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时期,同时1984年美国经济增速处于整个80年代中最高增速时期。

从各项主要的经济指标来看:(1)GDP:1983年-1984年1季度,美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并于1984年1季度达到峰值;(2)CPI:美国CPI、食品CPI以及能源CPI快速上升的主要阶段集中在1983.7-1984.3前后;(3)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就业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经济发展阶段吻合;(4)联邦基金利率:1983-1984年期间,利率处于上升趋势。

总体来说,里根经济学时期采取的收缩性战略把美国经济重新代入繁荣时期,尤其是1984年成为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

 

2.3    微观层面

2.3.1   美国大豆:1983年减产,1984年增产

据USDA数据,1983-198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6377.9万英亩和6775.5万英亩,同比增速分别为-10.02%和6.23%;收获面积分别为6252.5万英亩和6611.3万英亩,收获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8.03%和97.58%。由此可见,1983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而198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

据USDA数据,1983-1984年美国大豆单位产量分别为26.2蒲/英亩和28.1蒲/英亩,同比增速分别为-16.83%和7.25%;对应的总产量分别为16.36亿蒲(4452万吨)和18.61亿蒲(5065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25.32%和13.76%。由此显而易见,1983年美豆种植面积和单产双双大幅下降,从而美豆总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所以1983年是明显的减产年份;1984年美豆种植面积和单产则同时上升从而总产量也同比上升,所以1984年是增产年份。

从CBOT大豆期货价格表现来看,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最高点出现在1983年9月,这与美国大豆产量周期相吻合:减产年份带来价格上涨,增产年份带来价格下降;但是从CBOT豆油期货价格表现上看,CBOT豆油期货价格的最高点却出现在1984年5月,这与美豆产量周期则不完全吻合,CBOT豆油期货价格的最高点出现在了增产年份。


2.3.2  马来西亚棕榈油:1983年减产,1984年增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3-1984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分别为301.65万吨和371.48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4.08%和23.15%;印尼棕榈油产量分别为98.3万吨和114.72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0.84%和16.7%。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棕榈油合计产量分别约399.95万吨和486.20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9.06%和21.57%。由此可见,1983年是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减产年份,1984年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产量均处于增产年份。

 

2.3.3   天气因素:1982-1983年出现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来看,根据相关研究资料,1982.5-1983.9期间,发生了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这也是20世纪两次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之一(还有一次是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而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候,美国大豆和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均出现了减产的情况。

从南方涛动指数(SOI)指标来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候,SOI指数出现了持续12个月的负数,而且负数值很低,在-20%至-33.3%区间范围。

所以从天气因素角度来说,1982-1983年期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也是造成豆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2.3.4   小结:“超级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减产开启了价格上涨

通过上述分析,从微观层面来看,我们可知:

(1)从美国大豆豆油的原料)的生产周期来看,1983年是减产年份,1984年是增产年份;

(2)从棕榈油豆油的替代品)的生产周期来看,1983年是减产年份,1984年是增产年份;

(3)从天气现象上来看,1982-1983年出现了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之一,美国大豆和马来西亚棕榈油在1983年出现了同时减产的情况;

(4)从价格表现上来看,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最高点出现在1983年9月,而CBOT豆油期货价格的最高点则出现在1984年5月。此外,本次豆油期货价格牛市也没有出现与原油价格共振的现象,在此期间,WTI原油期货的价格最高点出现在1983年8月。

所以,从微观层面来说,减产年份开启了豆油价格上涨的趋势,但是豆油价格最高点却出现在增产年份。

 

2.4    1983-1984年豆油牛市总结:微观因素开启上涨之路,宏观因素成就牛市顶峰

本部分通过对1983-1984年期间CBOT豆油期货价格表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层面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83-1984年期间,CBOT豆油期货价格整体涨幅约157%;价格最低点出现在1983年1月,最高点出现在1984年5月,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时间周期约1.3年(约16个月);主要的上涨阶段集中在1983.6-9月和1984年2-5月,涨幅分别约100%和66%。

2、从宏观层面上来讲,里根经济学时期采取的“收缩性战略”把美国经济重新代入繁荣时期,尤其是1984年的美国经济增速处于整个80年代中最高增速时期:1984年1季度GDP达到峰值、CPI相对快速上涨、失业率持续下降、利率水平处于上升趋势。

3、从微观层面来讲,1982-1983年期间出现了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大豆和马来西亚棕榈油同时出现减产,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1983年9月达到顶点;但是CBOT豆油期货价格却在1984年5月才达到顶点;所以说,本次豆油牛市周期与大豆价格周期、原油价格周期并没有完全共振,微观层面的减产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本次豆油牛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观层面上出现的减产年份开启了本次豆油价格牛市的道路,但是宏观层面上经济的繁荣则最终成就了本次豆油价格牛市的顶峰。


三、1986-1988年豆油牛市分析

3.1    价格表现

1986-1988年期间,CBOT豆油期货连续合约收盘价最低为1986年9月2日的13.07美分/磅,最高价为1988年7月15日的32.95美分/磅,整体涨幅约152%,时间周期为22个月;其中,主要的上涨阶段为1987.9-1988.1月和1988.3-6月,涨幅分别为45%和64%。

在这期间,CBOT大豆期货也经历了一次牛市周期过程:最低价为1986年10月7日的469.5美分/蒲,最高价为1988年6月27日的1059.5美分/蒲,整体涨幅约126%,时间周期为20个月。

从两者价格表现和时间周期上来看,本次CBOT豆油价格牛市和CBOT大豆价格牛市基本重合。

 

3.2    宏观层面

3.2.1  经济概述

1986-1988年期间,依然处于里根总统(1981-1988)任期,所以各项经济政策依然遵循里根经济学的思想。不过,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一系列的周期性因素也开始逆转,不利影响也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第一,生产能力日趋紧张。全部产能利用率1986年为78.6%,1987-1988年上升至81.3%和84.3%。而生产能力日趋紧张一方面导致经济持续扩张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构成了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第二,生产率增速明显减缓;第三,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加快:消费者物价指数1986年为1.9%,1987-1988年上升至3.6%和4.1%;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长率1986年为2.1%,1987-1988年上升至2.5%和5.2%。一般物价水平的加快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增加。第四,财政金融政策趋于紧缩。由于担心通货膨胀的再次抬头,从1987年开始,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逆转为双紧

 

3.2.2  GDP:1988年2季度再达阶段性峰值

据世界银行数据,1986年-198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4.59万亿美元增加至5.66万亿美元,从年度增速上看,1986年美国GDP增速3.51%,1988年上升至4.2%(1988年GDP增速也是在1986-1996年期间最高增速);从季度指标上看,1986-1988年美国实际GDP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1986年-1987年1季度,GDP从4.2%下降至2.7%;1988年2季度,实际GDP则上升至4.5%。

可见,1986-1988年期间,美国经济再度繁荣,其中1988年2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速也再次达到阶段性小高峰。

3.2.3  CPI:1987年快速上升,1988年维持高位

1986-1988年期间,美国CPI处于“先下降后上升”过程:1986年初至年底,美国CPI由3.9%下降至1.1%;1987年CPI开始则快速上升:从年初的1.5%上升至年末的4.5%;1988年CPI则维持在4%左右的高位区间。从核心CPI上看,变化幅度则比较小:1986-1988年期间,核心CPI主要在3.8%-4.5%区间波动。

从分项看,在此期间,能源CPI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食品CPI的变化幅度:1986年初至年底,能源CPI从2.4%下降至-19.7%;1987年初至年底,能源CPI则从-17.1%上升至9.3%;1988年则下降至0附近。而1986-1988年期间,食品CPI则主要在2%-5%之间波动。

总体而言,1987年美国CPI快速上升,1988年维持高位;而其中能源CPI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食品CPI变化幅度。


3.2.4   就业情况:失业率直线下降,非农就业人数出现阶段性快速上升

1986-1988年,美国失业率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1986年初,失业率在7.2%左右;1988年年底,失业率下降至5.2%左右。

非农就业人数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快速上升的阶段:1986年2-7月、1987年1-8月和1988年1-7月。


3.2.5  联邦基金利率:1987年下降,1988年上升

1986-1988年期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总体上处于“先下降后上升”:1986年9-10月期间,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维持在5.6-5.8%左右;198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则上升至8.5%左右的水平。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实际利率来看,1986-1988年,美国实际利率分别为5.96%、5.12%和5.64%。

可见,1986-1988年期间,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均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阶段,1987年总体上处于下降阶段,1988年则处于上升阶段。


3.2.6  小结

    从上文对1986-1988年期间美国经济政策情况简述以及主要经济指标的观察中,我们可知,在此期间, GDP、CPI、利率等指标基本上都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阶段,其中1988年2季度GDP增速再次达到阶段性小高峰,可见美国经济再次出现阶段性的繁荣现象。

 

3.3    微观层面

3.3.1 美国大豆:1986-1988年连续减产,1988年大幅减产

1986-1988年期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6040.5万英亩、5818万英亩和5884万英亩,同比增速分别为-4.34%、-3.68%和1.13%,收获面积分别为5831.2万英亩、5717.2万英亩和5737.3万英亩,收获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6.54%、98.27%和97.51%。在这三年期间,美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1986-1987年出现下降,1988年略有回升。

1986-1988年期间,美豆单产分别为33.3蒲/英亩、33.9蒲/英亩和27蒲/英亩,总产量分别为19.43亿蒲(约5287万吨)、19.38亿蒲(约5274万吨)和15.49亿蒲(约4215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7.46%、-0.25%和-20%;可见,从单产来看,出现减产的年份主要是1988年;从总产量来看,1986-1988年期间出现了连续减产的情况,尤其是1988年,美豆总产量出现了大幅下降。

所以,从大豆生产情况来看,1986-1988年处于美豆生产的减产周期,尤其是1988年,美豆总产量更是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

 

3.3.2  马来西亚棕榈油:1987年略微减产,1988年增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6-1988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分别为454.2万吨、453.2万吨和502.7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9.86%、-0.23%和11%;印尼棕榈油产量分别为135万吨、150.6万吨和171.33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8.63%、11.5%和13.76%。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棕榈油合计产量分别约589.3万吨、603.8万吨和674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9.58%、2.46%和11.64%。由此可见,只有1987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出现过轻微减产;而从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棕榈油合计产量来看,1986-1988年期间,两国棕榈油产量依然处于增产周期。


3.3.3  天气情况:1986.9-1988.1极强厄尔尼诺事件,1988.4-1989.5强拉尼娜事件

同样,我们再次回到对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观察上,根据相关研究,1986-1989年期间,分别出现了1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和1次强拉尼娜事件,分别是1986.9-1988.1,极强厄尔尼诺事件;1988.4-1989.5,强拉尼娜事件。在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美国大豆单产出现小幅增加(1987年美豆单产同比增幅约1.8%),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出现微幅下降(1987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同比下降约-0.23%),而印尼棕榈油产量则同比增加11.5%;在强拉尼娜事件期间,美国大豆单产出现大幅下降(1988年美国大豆单产同比下降约20.35%),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产量均同比增加。

我们再把两次事件对应到SOI指标上面,当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候,SOI指数出现了持续15个月的负数,而且峰值达到-24.4%;当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时候,SOI指标则出现了持续11个月的正数,同时峰值达到21%,如下图所示。


3.3.4  小结:大豆减产对于豆油牛市功不可没

在本次豆油牛市周期中,豆油价格的最高点出现在1988年7月,而1988年也是美国大豆大幅减产的年份,同时也是出现强拉尼娜事件的年份,所以本次豆油价格牛市中,美国大豆减产造成的影响功不可没;而从棕榈油产量周期来看,1988年是棕榈油的增产周期,所以可见本次豆油牛市与棕榈油产量周期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性。

 

3.4    1986-1988年豆油牛市总结: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共振成就价格牛市

本部分通过对1986-1988年期间,CBOT豆油期货价格表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层面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86-1988年期间,整体涨幅约152%,时间周期为22个月;其中,主要的上涨阶段为1987.9-1988.1月和1988.3-6月,涨幅分别为45%和64%;

2、从宏观层面看,1986-1988年美国经济再次出现阶段性繁荣现象:1988年2季度GDP增速达到阶段性峰值;此外,CPI主要的上涨阶段集中在1987年,1988年CPI则维持相对高位区间;可见,宏观经济再现阶段性峰值的时间周期与豆油牛市周期重合;

3、从微观层面看,1988年美国大豆大幅减产,CBOT大豆和CBOT豆油价格也先后分别在1988年6月和7月期间达到牛市的顶点;可见,美国大豆减产对于豆油牛市功不可没;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1986-1988年豆油牛市来说,微观层面(大豆减产)和宏观层面(经济繁荣)两个维度的共振现象成就了本轮豆油的价格牛市。


四、1980年代豆油牛市总结:当减产周期遇上经济再繁荣

如前所述,198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里根时代,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小政府、强调复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里根总统综合采用供应学派、货币学派以及制度学派等政策主张,采取收缩性战略将美国经济重新带入繁荣期,其中1984年成为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

1980年代豆油价格两次牛市周期分别出现在1983-1984年和1986-1988年,对于第一次牛市周期而言:1982/1983年期间出现的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了1983年美国大豆和马来西亚棕榈油同时减产,可以说减产开启了牛市道路;但是豆油价格的最高点却出现在增产的1984年,这与生产周期相违背,但是却与经济增长周期相吻合,可以说经济繁荣成就了牛市峰值,这也是整个80年代豆油价格牛市的峰值;对于第二次牛市周期而言,1988年既是美国大豆减产周期又是宏观经济再现阶段性峰值的周期,此时也出现了豆油价格阶段性高点。

综上所述,对于1980年代豆油牛市而言,我们认为:这是当减产周期遇上宏观经济再次繁荣的结果;减产周期只是开启了牛市道路,最终成就牛市峰值的还是宏观经济周期。


作者:XXX;来源: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农产品集购网16988-全国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白糖、油脂、玉米、大豆、小麦、棉花、豆粕】 免费资源发布、采购对接;报价-下单看行情;灵活、便捷更省心; 点击前往报价,查看大宗农产品行情 http://www.16988.com



评论 登录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

相关新闻

实时行情 更多

    产品 交割地 成交价
    (元/吨)
    成交量
    (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