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集购网客户端

客服服务
交易时间:工作日 9:00-17:00
您好,欢迎来到农产品集购网!

蔗糖,我们欠你一个公道!

2019-09-12

0评论

分享给朋友: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的丰富催生了食品消费的多元化。而食品消费的多元化也引起了诸如“三高”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人们在面对这些健康问题时,往往喜欢寻找问题的根源,以寻求解决之道。而糖作为被视为引起“三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逃不过被“口诛笔伐”的命运。为了健康,倡导“减盐、减糖、减油”的行为无可厚非,也是保证健康的关键。但是笔者觉得,过度的曲解这一行为,以偏概全的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这明显有失公允。


一、甘蔗制糖已有2000多年历史,冒然被取代有失偏颇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北宋王灼于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1世纪,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不仅如此,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也衍生出了一个社会群体,那就是以种植甘蔗为生的蔗农。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甘蔗种植技术的提高,甘蔗种植的面积和范围也越来越广,蔗农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将近4000万人,种植甘蔗的收入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甚至于脱贫致富的经济来源。此外,甘蔗种植也形成了体系庞大的蔗糖产业链,并由此将蔗农、糖厂、经销商、物流、消费者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蔗制糖不仅贯穿了整个历史,也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福和影响着不同时期的人。


所以,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甘蔗制糖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其历史之悠久、传播范围之广、接受程度之高、对人类影响之深远已毋庸赘言。它已经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血脉之中,成为像水稻、小麦等一样最天然、最纯粹、最不可或缺的一种能量获取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经受住了漫长历史岁月的考验。这种历经岁月考验而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的天然、绿色原料,如果冒然被其他甜味剂取代,不仅会让大批的蔗农失去经济来源,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打击,而且对于整个糖业生态、食糖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来说,也将会是一记重击,弊大于利。冒然替代,显然有失偏颇、更有失公允。


二、蔗糖是天然的甜味剂,也是天然的食品原料,其天然性是合成甜味剂无法具备的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就是天然的甜味剂,由于它们长期被人食用,且是重要的营养素,通常视为食品原料。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力甜等。


蔗糖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天然甜味剂,与那些化学合成的甜味剂相比,其所具备的营养价值是它们无法比拟的。此外,蔗糖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


平时人们出现食物中毒时,可以及时服用大量的蔗糖水,能起到解毒保肝的重要作用。夏天天气严热,如果出现中暑或者是身体虚弱的状况,喝一些糖水,可以大大减轻病情。此外,在没有吃东西或者饿得头晕目眩时,吃一颗糖,能够让你恢复体力,不再头晕眼花、有气无力,瞬间能力满满。另外人们平时如果出现烫伤和擦伤时,可以先把伤口清洗一下,再涂抹适量的蔗糖,就能止血消炎,对促进伤口愈合有很大的好处。


除了这些,蔗糖还由于它甜味的纯正稳定、易于溶解和调色,能从饱和溶液中迅速结晶出来,而这些性能,对于糖果的生产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冰淇淋等食品中所蕴含的蔗糖,除了作为甜味剂之外,还被用作冷冻点的改良剂、结晶改良剂和膨松剂。此外,蔗糖可以在高温下发生焦化作用,能使烹调食品和焙烤食品着上所需的棕褐色。它所具有的渗透作用,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对果酱、果冻、蜜饯起保藏作用,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另外,蔗糖具有很好的水溶性,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产生不同的粘度,可以为饮料、罐头等提供令人满意的风味,并能保持其风味的稳定性。最后,蔗糖可以作为酵母的营养剂,为发酵过程提供能源,这也是化学合成的甜味剂所不具备的性能。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好处之外,其合乎自然规律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从自然中慢慢积攒的糖分,本身就是大自然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对于人类的一种馈赠。在人体消化吸收方面,蔗糖明显具有优势,它可以增加机体ATP的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力与蛋白质的合成。正是蔗糖的这种天然性的优势,是合成甜味剂无论如何也无法具备的,如果一味的强调用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天然、绿色的蔗糖,这明显有失公允。


三、社会对糖的副作用过度解读,存在明显的曲解


我们不否认,过度的食用糖确实是会引起“三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损害,但是这却不能成为我们排斥蔗糖的理由。社会倡导健康生活,“减盐、减糖、减油”的行为无可厚非,但这不等于就是要排斥糖,甚至是用其他甜味剂来替代蔗糖。在这里,笔者不禁想起某位糖业前辈的一句话:“蔗糖是最廉价的、天然的、给人以愉悦感、给人以能量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用甜味剂替代糖,是适用于有特定病的病人,恰恰目前已知的甜味剂,都有这或那的毛病,而弊端远比蔗糖多得多,是因那些病人没有办法的选择,凡事不能用极端来做例子。要知道,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的确,正是由于社会对糖的副作用进行了过度解读,曲解了糖的正向价值,更是忽视了蔗糖这一存续了2000多年的天然食品的正向作用,将糖视作威胁人类健康的“洪水猛兽”。一旦出现诸如“三高”等健康问题,首先不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去找原因,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糖,把责任全部推给糖,认为是糖毁了自己的健康,进而让人产生出一种认为蔗糖需要被替代的错误判断,这种想法完全是荒谬至极!这不由让笔者想起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句话:“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样的,按照这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得了“三高”,引发了健康问题,他是不是也可以来一句“非我也,糖也!”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糖呢?在笔者看来、在糖业界看来,这是万万不能成立的,也是显然有失公允的,各位觉得呢?


来源:沐甜科技;作者:XXX;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石登峰 邮箱:shidf@accfutures.com)

农产品集购网16988-全国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白糖、油脂、玉米、大豆、小麦、棉花、豆粕】 免费资源发布、采购对接;报价-下单看行情;灵活、便捷更省心; 点击前往报价,查看大宗农产品行情 http://www.16988.com



评论 登录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

相关新闻

实时行情 更多

    产品 交割地 成交价
    (元/吨)
    成交量
    (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