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集购网客户端

客服服务
交易时间:工作日 9:00-17:00
您好,欢迎来到农产品集购网!

迟来的“甜蜜”–制糖业与“甜点”概念的形成

2019-11-13

0评论

分享给朋友:

十七世纪之前,由于没有白砂糖,人类对于“甜”的体验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甜点的概念也不甚丰富。在中国,除了时令水果,只有甜酒(醴)和麦芽糖(饴)之类的食品能跟甜食沾边;在欧洲,大概算得上甜食的只有蜂蜜水和葡萄汁。一直到十七世纪,蔗糖产业兴起之后,人类才开始大规模食用甜食,经过200多年的“甜蜜实验”,到了十九世纪,“甜点”的概念正式诞生于人类文明中。


所谓“甜点”


在中国的正餐习惯中,并没有“甜点”的位置,即便到清朝末期,宫廷内改良了很多西式点心,但那些甜食也跟正餐没有多少瓜葛,只是作为喝茶时的陪衬,所以在中文里,并没有跟英语“dessert(甜点)”相对的名词。


当然,英语里的“dessert”也不是原生词,而是一个借自法语“desservir”的舶来品。1593年左右,法语中首次出现了“desservir”一词,指的是“收拾餐桌后所吃的”,即饭后甜点。在法国的正餐序列中,一般先出前菜、汤,然后是海鲜、蔬菜和肉类等主餐,吃到八分饱的时候,撤去残席,端上一道甜点,满足食客最后的胃口。最后的甜点就是“desservir”。


十九世纪时,相对于现代社会对甜味的放纵,当时英国的甜点其实还有一些保守,比如有人记载1870年左右的英国宴会,正餐享用了七七八八之后,端上的甜点一般会是:小蛋糕、酥皮(pastry)、咖啡等等。


英国对味觉的克制,并没有影响跟它文化同根的美国。美式甜点始终秉持“尽兴”的原则,本着大快朵颐的心态,美式甜点的糖分都比较高,比如苹果派、布丁、冰淇淋、果冻,还有西瓜、哈密瓜、苹果、水蜜桃等甜到腻的水果。水果也算甜点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经过欧洲各国的饮食实践,甜点(dessert)的概念最终形成,这里面其实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狭义的甜点。在各种宴会中,主餐结束后呈上的最后一道料理。虽然每个国家的甜点种类不一,但不外乎蛋糕、酥皮、冰激凌、咖啡、饮料等。很多国家会把水果也当作甜食,所以饭后送上餐桌的水果姑且也算餐后甜点。


第二、广义的甜点。除了作为正餐后的“片尾曲”,甜点也是独立的一种点心,就算没有吃大餐,也能单独享用。一般来说,广义甜点包括蛋糕、派、饼干(cookie)、布丁、松饼(biscuit)、酥皮、冰淇淋等等。


其实,英国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也属于广义上的甜点。下午茶一般由红茶、曲奇、三明治、蛋糕、酥皮等搭配而成。中国茶叶自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引发了饮茶热潮,随着获得印度等可以种植茶叶的殖民地,对英国人来说,茶叶不再是进口的奢侈品,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所有人都能没事泡一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人的家庭生活普遍都加入了下午茶的环节,一边喝茶,一边吃甜点聊天,成为了英国人社会交往的日常行为。


当然,所有甜点,不管是蛋糕、饼干、酥皮等吃的糕点,还是茶、可可、咖啡等喝的饮料,之所以会成为人类共有的“甜蜜”体验,这背后要归功于砂糖的普及。


砂糖的普及


如果没有砂糖的普及,甜点就不会成为人类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西德尼·明茨(Sidney Mintz)在其名著《甜与权力:糖在现代历史中的地位》(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中称,至少在十六世纪前,砂糖还只是欧洲贵族才能享用的高档食材,与曾经的胡椒一样,稀缺性让砂糖成了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然而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后,砂糖变得不再珍贵,它变成了普通调味品,欧洲人从此能以低廉的价格吃糖,从而使甜品变成了普通食物,可以在每一场宴会中出场。


哥伦布对砂糖的影响是间接的,他既没有发现制造砂糖的甘蔗,也没有推动制糖业的发展,他只是找到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甘蔗的美洲大陆,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源自人类逐利的天性和对美味的追求。


甘蔗的原产地是太平洋第一大岛新几内亚,公元前8000年左右,甘蔗突破了岛屿环境的限制,生长范围开始向周围地区扩展,至公元前6000年前后,甘蔗传播到了菲律宾与印度一带。


甘蔗的传播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印度哲学家波颠阇利(Patajali)写成了《大疏》(Mahābhāya)一书,书中提到了甘蔗汁制糖的信息。砂糖在梵语中写作“arkarā”,后来这个词传到波斯,随着文化交流,辗转流传到古代罗马,最后成为英语中表示糖的词“suger”。公元八世纪左右,摩尔人统治了阿拉伯半岛,他们将甘蔗带到了地中海沿岸,不过星星点点的甘蔗林满足不了人们对甜味的渴望,这个时候的砂糖还是贵族的秘密奢侈品。


从十一世纪末开始,欧洲频繁发动的十字军东征,让西欧骑士们接触到了砂糖,这些靠战争发了财的武士们很快被砂糖的美妙味道征服。由于欧洲气候湿寒,不适合甘蔗生长,欧洲人只能在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栽种甘蔗,然而这座群岛甘蔗产量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贵族们对于砂糖的渴望。


后来哥伦布抵达中美洲,那里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与甘蔗的故乡十分相似,可以满足甘蔗大规模的种植,于是殖民地从寻找白银的冒险基地,摇身一变成了砂糖的制造工场。


从伊斯帕尼奥拉岛到波多黎各岛,从危地马拉到委内瑞拉,整个中南美地区布满了甘蔗种植园(plantation),来往于新世界和旧大陆的商船,将大部分砂糖都运送到了英国的港口。十八世纪后,砂糖的生产逐渐从奴隶手工制造变成了工业化生产,这意味着砂糖的价格变得更加低廉,它成为了欧洲餐桌上的必需品。


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普及后的砂糖进入厨房,帮助厨师们发明了很多新的食物,如卡士达酱、鲜奶油等等。十九世纪以后,制糖的工业化与砂糖消费的大众化,使得甜点翻越了贵族的世界,走入了老百姓的食谱。藉由砂糖的普及,茶、咖啡等饮料和蛋糕、饼干、酥皮等食物就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很多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把甘蔗称为“甜点作物”(dessert crops),他们明白,如果没有甘蔗和砂糖,人类就无法走入“甜味”的时代。


“甜点”的历史意义


如果要追究“甜点”的历史脉络,我们其实可以将其还原成一条甘蔗的传播路线图。因为有糖才有甜点,所以最早的甜点自然出现于首先制糖的印度,经由古代波斯的持续改进,甜点进一步西传,十六世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Andalusia)的摩尔人将甜点发扬光大,最终传到了欧洲,经过300年的适应,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甜点”一词正式进入“欧洲宴会”的概念中,所有人都接受了在主餐之后一定要享用甜点的观念。


虽然在西餐中,关于甜点的出场顺序有些分歧,比如法式宴会在主餐结束后上沙拉和奶酪,之后才是甜点;美式宴会会在主餐或正菜之后上甜点;俄式大餐在所有正餐吃完后上甜点。但不管甜点如何出场,它的作用都是相同的,主餐正菜几乎都是咸味菜,用完餐之后口中凝涩,体感不佳,这时候吃上一些甜点,口中的咸味被中和了,整个用餐体验获得了小小的升华,这种给大餐画上完美句号的体验,任谁都无法拒绝,所以甜点从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它仍然是欧洲宴会压轴的“明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恐怕没有食物能取代它的位置。


现代甜点


小小的甜点,不仅丰富了人类的饮食菜谱,而且永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样貌。从最开始少数人享用的秘密调味料,到最后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的大众甜点,砂糖的普及,甜点的出现其实代表了近代文明的成果: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特权不断被消解,等级制度对文明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人文精神慢慢成为大众价值观。人们对于甜点的喜爱,除了味觉上的美妙享受,恐怕也包含着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满足。


来源:厕读大历史;作者:XXX;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石登峰 邮箱:shidf@accfutures.com)

农产品集购网16988-全国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白糖、油脂、玉米、大豆、小麦、棉花、豆粕】 免费资源发布、采购对接;报价-下单看行情;灵活、便捷更省心; 点击前往报价,查看大宗农产品行情 http://www.16988.com



评论 登录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

相关新闻

实时行情 更多

    产品 交割地 成交价
    (元/吨)
    成交量
    (吨)

相关推荐